醫生,我發熱了,我隻跟武漢回來的人說過兩句話,我會不會中招了,我該不該去醫院?”這是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內科醫生劉峰線上坐診中收到的谘詢,這位病人連續發了幾大段話,內容大多是高度懷疑自己已經得病。
這名病人來自安徽的農村,因為家中來了一位武漢親戚,即便對方身體沒有出現異常,也讓這名病人變得異常焦慮,於是通過微信裏麵的醫療健康服務,第一次使用了在線問診。
“你這種症狀不用去醫院,在醫院會有交叉感染風險,自己在家吃藥治療即可。”劉峰根據他的接觸史和症狀,給予了這句堅定的建議,也讓一名處於焦慮中的病人停止了去醫院的想法。
像這樣類型的病患谘詢幾乎覆蓋了如今劉峰的日常線上接診,在春節期間,劉峰通過騰訊醫療等平台,每天接收著40-50人的谘詢。按照他的說法,這樣的接診量是往常的兩倍。
北京的三甲醫院的呼吸傳染科醫生陳兵也對界麵新聞記者說,現在平均每天在線2小時接診量在30人左右,這在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陳兵本來計劃在春節回到湖南老家過年,但突如而來的疫情,讓他最終選擇留在北京。隨後,有人告訴他,可以在閑暇之餘在互聯網免費義診平台進行坐診。
讓這位醫生吃驚的是,在線上坐診之後,工作量絲毫不亞於日常的線下坐診。與日常線下坐診直接給予治療方案不同,他線上接診的更多是判定新冠肺炎症狀,口罩佩戴,低熱處理,緩解焦慮等方麵。
疫情期間,像陳兵、劉峰這樣的在線問診醫生不在少數。包括騰訊、丁香園、微醫、春雨醫生等公司在內的諸多互聯網公司組成的在線醫療軍團在疫情期間火力全開,成為了傳統醫療之外的重要醫療資源的補充,而在這背後,一股新興的互聯網醫療產業力量正在挺進主流。
根據微醫提供的數據顯示,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台在1月23日上線後,第二天比第一天問診量環比上升1000%。丁香園提供的數據也顯示,1月份問診環比增幅134.91%,用戶環比增幅215.32%。春雨醫生的數據顯示,1月份用戶量同期環比增加將近30%,問診量環比幾乎翻番。
一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資深人士預測,在疫情期間,線上接診量可能已經遠遠超過了線下接診量。
突如其來的疫情,也讓長期處在邊緣的互聯網醫療公司突然變得重要起來。
春節的關鍵一戰
“從大年三十晚上到現在,我們整個團隊都沒有休息。”騰訊醫療服務中心醫學部主任楊昊臻對界麵新聞記者說。
這是一次誰都沒有預料的情況。往年的春節,騰訊紅包團隊和微信團隊才是最繁忙的,但這一次,卻輪到了騰訊醫療的團隊們。
楊昊臻跟他的同事們在年三十之前就在觀察疫情動向,發現了疫情加劇之後,隨後立刻開始準備了起疫情專項產品,在48小時的時間內,完成了包括合作方開發,技術開發等。
根據界麵新聞記者了解,包括馬化騰在內的騰訊總辦都親自過問了騰訊醫療疫情期間產品與服務。
楊昊臻說,他們首先和合作方一起對醫生團隊進行調整,加入了足夠的醫生,調整了疫情相關醫生的比例,增加了感染科、呼吸科、全科、耳鼻喉科、心理科。其次,為了應對疫情,決定在疫情嚴重地區,在微信“支付”頁優先快速放量“醫療健康”入口,讓當地患者優先接受到在線醫療服務。
大年初二,一切準備就緒。騰訊醫療線開始推出發熱門診地圖,“微信九宮格”中上線醫療健康服務,開設“新冠肺炎疫情專區”,聯合了微醫、好大夫在線、企鵝杏仁、醫聯、丁香醫生等五大互聯網醫療服務平台,推出免費在線義診。
服務器和醫生資源的壓力也立刻就顯現了。
微醫集團品牌高級經理葉秋傑說,1月23日實時互助平台上線後,問診訂單激增讓他們始料未及,後台數據發現候診時間被明顯拉長,服務器負荷吃緊,首批在線接診的呼吸、感染和內科醫生開始應接不暇。
微醫最初隻有1500位來自呼吸、感染和內科的平台在線醫生,但在春節這個特殊時間點,要找到更多的醫生加入對疫情救助是個挑戰。“看著每個小時都在增加的訪問量和谘詢量,後台排隊的患者越來越多,運營團隊非常焦慮。”葉秋傑說。
微醫最後的辦法是,鼓勵已在線的1500位醫生介紹身邊的醫生入駐,同時一場全國醫生招募行動啟動,醫生招募海報在醫生圈裏快速傳開,通過這種一層層的裂變來擴大找尋範圍,找到更多的醫生。截至24日9點,微醫平台上已經聚集了近18000多位呼吸科、感染科、普通內科的醫生在線。這些醫生中,來自三甲醫院的比例能占到70%。
醫生的補貼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以春雨醫生為例,截至到昨日,有將近15,000多位呼吸科感染科和相關內科的醫生參加了義診的活動,但是義診隻是針對用戶免費,平台會給醫生支付診金。“補貼費用是百萬級別的”,春雨醫生CEO王羽瀟對界麵新聞說。微醫的葉秋傑也稱,在疫情期間他們對醫生的補貼不設上限。
當然,補貼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驅動因素,不少醫生也主動參與到了義診。“純針對這次疫情來看,也有很多醫生是主動找到我們,甚至都沒有問報酬多少。” 楊昊臻說。
線上如何問診?
互聯網公司們正在爭分奪秒,但比他們更為焦慮的是大量的患者們。如何保證線上問診的速度和有效性,讓醫生減少無效問診,成為了各家公司產品改進的方向。
首先甄別病人的真實需求。根據界麵新聞了解,在義診平台中,為了保證用戶需求的真實性會有多種方法,比如不少公司會要求患者先付0.1元來甄別是否是核心用戶。
騰訊的做法是,問診的產品在初期的時候有一個通用的病情采集表,包括個人信息、患病情況、是否服用藥物等,在疫情出現後,還加上了包含14天內是否到過疫區以及接觸過疑似感染的患者,是否有發熱、咳嗽、腹瀉和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些通用信息將在問診前呈現給醫生,提高問診效率,在問診過程中,醫生直接回答個性化問題即可。
丁香園提供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在線谘詢接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判斷自身症狀是否為新冠病毒引發的肺炎、口罩相關選擇和佩戴方式、低熱處理方式、孕產婦相關防護谘詢等,這部分需求占據50%左右。
秋冬本就是流感多發季節,再加上新型冠狀病毒的到來,讓許多人都陷入了恐慌和焦慮當中,醫院資源的分配也變得更加緊張。
上述線上坐診的劉峰醫生說,現在醫療資源非常緊缺,特別是發熱門診,如果每個患者都去醫院,還會造成感染。但如果他們不做檢查,又會非常焦慮。
“我們會根據國家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診療規範在線上對患者進行初步判斷。比如有接觸史和胸痛這一類的描述,會強烈建議去醫院。如果沒有跟患者接觸史,沒有呼吸道嚴重症狀,則不會建議去醫院。”劉峰說。
陳兵醫生則說,首先會根據他們的症狀,判斷感冒到底是細菌引起的還是病毒引起的,如果這個人沒有發燒,就是流鼻涕、打噴嚏、嗓子疼的情況,也明確沒有接觸史,會考慮病人大概是一個普通的病毒感冒。
在此之前,陳醫生會在建議病人使用抗生素之前查一個血常規,判斷是不是細菌感染。但在疫情階段,陳醫生會特殊情況特殊處理。為了避免去醫院交叉感染,“對於懷疑是細菌感染又咽痛的病人,我就直接建議他用抗生素,然後觀察症狀是否緩解,緩解之後停藥。”
產業崛起的前夜
疫情期間的互聯網醫療,是曇花一現還是邁入主流的前夜?
在疫情到來之前,互聯網醫療產業已經發展了多年,但受製於政策和用戶教育等多方麵的原因,一直沒能真正進入大眾用戶的視線,即便這是一項不亞於出行、外賣等行業的大眾需求。
“相比其他互聯網行業,移動醫療行業發展較慢。這和醫療本身的性質有關,也和智能手機的用戶群體特性相關,更根本的,是和醫療的指揮棒——支付端改革緊密相關。”王羽瀟說。
根據界麵新聞統計,騰訊、阿裏、京東、平安都已經部署了強大的互聯網醫療產業,丁香園、春雨醫生、微醫等平台也在垂直領域紮根多年。但比起過去幾年兵家必爭的O2O、社交、文娛等互聯網產業,互聯網醫療的產業依舊沒有達到火候。
MobData的數據顯示,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預計到2020年,達到7千億元左右。互聯網在媒介之外,在改造醫療流程和醫患生態方麵,都有更多作用。
互聯網醫療的需求的確是迫切的。楊昊臻說,目前需求存在於多個方麵:比如國內全科醫生機製還不健全,缺少分診,所有人有需求都是衝到自己認為比較好的醫院去;有一些四五六線的地方,遇到疾病的時候驅車幾十公裏到最近的醫院可能沒有開設相應科室或者相應檢查;醫生下班後,患者還要谘詢醫生的話,本質上醫生沒有任何動力和手段再去服務他。
諸多互聯網醫療的看法趨同:輕症患者可以通過在線問診平台進行首診,增強用戶的健康管理,消除焦慮感,又能把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應該得到救治的重症患者,互聯網手段的引入使社會醫療資源的分配更加合理化。
然而疫情是個偶發事件,在這之後,互聯網醫療能夠就此步入快車道嗎?
春雨醫生王羽瀟說,在這次疫情之中,互聯網醫療平台起碼從患者的角度喚醒了一種重要的意識:國家力量是有限的,自己才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以後會有更多的人願意為自己的健康或者生命進行買單。
丁香園的說法是,疫情期間的線上問診是社會資源的盤活,對於疫情這個特殊時期來說,激發行業整體力量可能具有更大的社會價值。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伴隨本次疫情的在線問診爆發增量,並不意味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立刻得到了質變。
在王羽瀟看來,對於互聯網醫療來說,現階段各家都還處於市場發展的早期階段,在線問診也部分起到了“流量入口”的作用。在此之後,每個玩家都會根據自己的核心優勢去做更深入的醫療業務,未來在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更多的創新可能性。
如春雨醫生將利用問診數據進行AI智能大腦的升級,未來投入到全國公共衛生基層機構迫切需要解決的領域中。在她看來,丁香園、微醫、平安好大夫等同行,也會有與自己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
即便如此,彼此的競爭也遠未到拚刺刀的階段。“冰已經裂開了,但是還沒有完全破冰”,王羽瀟說,“接下來3-5年,會是這個行業非常關鍵的破冰期和轉型期。”
從政策層麵來說,疫情下的互聯網公司再一次證明了互聯網醫院的意義與價值。但對於互聯網醫療的未來,目前很難下一個準確的判斷,畢竟這是一項涉及到公共醫療衛生的複雜產業——但至少在這場疫情之後,大量的用戶已經記住了他們。
(應受訪者要求,劉峰、陳兵為化名。)